腐蚀的定义
浏览次数:0
日期:2016-12-20 16:11:26
在线询价
“腐蚀”这个术语起源于拉丁文“Corrdere”,意即“损坏”,“腐烂”。五十年代前腐蚀的定义只局限于金属的腐蚀,它是指金属在别的介质( 常见的液体和气体)作用下,由于化学变化、电化学变化或物理溶解而产生的破坏,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金属腐蚀是包括金属材料和环境介质两种在内的一个具有反应作用的体系,金属要发生腐蚀必须有外部介质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发生在金属与介质的相界上,它不包括因单纯机械作用引起的金属磨损破坏[1]。
随着非金属材料(特别是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它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五十年代以后,许多权威的腐蚀学者或者研究机构倾向于把腐蚀的定义扩大到所有材料,即材料腐蚀是指材料受环境介质的化学作用(包括电化学作用)而破坏的现象[2]。
从热力学观点看,绝大多数金属都具有与周围介质发生作用而转入氧化(离子)状态的倾向,因此金属发生腐蚀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且到处可见,例如金属构件在大气中因腐蚀而生锈,埋于地下的金属管道因腐蚀发生穿孔,钢铁在轧制过程中因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氧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氧化皮,在化工生产中金属机械和设备常与强腐蚀性介质(如酸,碱,盐等)接触,尤其在高温高压和高流速的工艺条件下,腐蚀问题更显得突出和严重。